分享的这部心灵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可谓是经典,改编自斯蒂芬·金同名小说。
该片主要讲述了男主角银行家安迪因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狱后,与能为狱友走私各种违禁商品的瑞德成为了朋友,安迪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我拯救,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
这部电影很适合情绪低落的时候去观赏,如若你之前是被黑暗围绕,那么之后你的世界便是有人给在黑暗中行走中你的一束希望的光源。
1.只要心怀希望,就会永远有希望
“世上有些地方是高耸的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
“你指什么?”
“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
希望是一定要有的,也一定得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好的想法。不单单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告诉自己:“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蹉跎,我要做的,就是平静地度过这一段时光。”曾经的困难和苦闷都将会是自己最为靓丽的名片。
的确,这座占据了大量影片时长的肖申克监狱给予了安迪救赎,他策划了一起19年的逃狱计划,并最终在获得救赎时,在大雨淋漓中,他张开双手,重获自由。的确,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困住他。安迪向往自由和充满希望。在他逃出监狱的那一刻,他自由了,他的希望也都达到了。
同时整部电影也给予了很多在黑暗中仍然温馨的基调,让更多人看到了黎明前的“希望”。
2.追求自由的脚步永不停歇
“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肖申克的救赎》
人,只要存在于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这个环境带来的影响。自然是有好有坏的,不过这些并不是我们要纠结的内容。真正应该去拿捏的,是无论怎样,你我都不会是之前的自己。
他从踏入牢房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需要自由。安迪的对自由的希望从进入牢房的那一刻就从未停止过,他靠着瑞德口中那把六百年才可以把墙壁凿穿的小锤努力着。安迪追求的并不单单是离开监狱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自由,并不是个人的精神自由,而是肖申克监狱中所有囚犯的精神自由。
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着,其实,存活的意义就在于寻求到真正的自由。当然,也是在有约束的条件下的自由。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对于自己先前的承诺。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阻碍,有来自自己和他人的阻碍。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退却的理由。
3.保持内心对生活的热忱
他只不过是被体制化了,在这儿,他是个有地位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到了外面,他什么都不是。但我得告诉你,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你就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会发现你离不开它,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监狱不是童话世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监狱生活就像例行公事,除此之外,还是例行公事。
——《肖申克的救赎》
瑞德大半生都在监狱中度过,出了狱反而选择了自杀,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由瑞德这一典型例子来侧面表现狱中缺乏思想的肉体,这些监狱中的人久而久之都被制度化了,真是时代莫大的悲哀。
即使成为阶下囚,安迪的指甲、被褥永远干干净净。他依然保持着打磨石头,下西洋棋的爱好。在他第一次为警卫队长办事时,要求是给他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囚犯是不能明目张胆喝啤酒的,用瑞德的话说,好像是在修自家房顶时享受着啤酒的凉爽,这就是对生活的热忱。那一刻的安迪享受着作为人而不是囚犯的自由。他为什么坚持扩建图书馆?因为书籍和音乐可以开阔人的眼界,浸润人的心灵,使人不会在麻木的制度中丧失对生活的本心。
不愿被无端的制度束缚,永远保持内心中对生活的热忱,这是所有剧情的深意所在,这是影片由内而外向我们表达出的一种信号。
这部影片运用了较多的对比,通过每个人在监狱里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展现他们人生的结果,无论是无奈的老布鲁克,还是灰心的瑞德,或是智慧的安迪,在肖申克这样一个囚禁人心灵和人身自由的地方更显无奈,而无奈的背后却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带给我们的希望之感,让我们相信世界充满着希望,没有什么事是一定的,也没有什么事是否定的,运用智慧,相信希望,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并去打败和战胜它。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相信你会不禁感慨,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他们都在做同样一件事,那便是让你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并感受美好;充实信心,让人愿意重新相信“希望”,从而带给正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们真正心灵的“救赎”。
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大家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走出自卑和抑郁,迎接美好的生活。